在亚洲乃至全球的电视产业,一直有“中日韩三国争霸”的说法,因为长期以来这三大国家的品牌电视行销全球各地,誉满全球。但现在,随着智能电视的进一步普及,日系品牌集体没有更上节奏,在我看来曾经的“中日韩”格局一去不复返,转而变成了“中韩”二强制胜市场的格局。
韩国三星、LG等企业强者越强,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技术标准,引领行业趋势和潮流;中国TCL、创维、长虹、海尔等学习韩国企业的同时,不断自我创新,市场表现较之韩系企业丝毫不差;反观日本三洋、松下、东芝、夏普等企业表现糟糕,中国年轻一辈的90后网民甚至都没有听过这类型企业。
格局巨变:“中日韩”变“中韩”
三强变双王,笔者之所以有这样的认知,主要参考了线下的国美苏宁等渠道,线上的京东天猫等主流渠道,同时查阅了中日韩三国主流家电企业公开发布的运营、营收数据。我们去线下逛苏宁、国美等渠道,最显眼位置的店铺基本是中韩品牌,日本品牌要么不见踪影要么偏居一隅。在天猫等线上渠道的趋势更加的明显,我们输入“智能电视”这样的关键词,最热销和最受关注的也基本以中韩品牌为主。
无独有偶,日本品牌的全新溃败不仅仅体现在智能电视,在手机、电脑、冰箱甚至汽车等领域都是如此。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身为曾经的老大包袱太多大船难调头外,不愿意接受新技术新思维也是其衰落的原因所在。当然,日本的很多小家电还是很受国人欢迎的,比如传说中被中国游客疯抢的马桶盖。
中韩渠道之争:线上和线下全面开战
提到中韩电视企业的竞争,很多国内网民总是一副“什么都是韩国的三星、LG好,国产品质差,靠低价取胜”的印象。这种说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正确的,以韩国三星的为例,2015 年推出SUHD电视系列,该系列的电视在我看来堪称革命性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在电视本身的技术和专利乃至工艺水准远超过国产电视,更在于三星的电视拥有了自己完全自主的操作系统Tizen(大家没有看错,完全自主的系统,而我们国内号称独立自主研发的电视操作系统,全部是基于安卓二次开发的),能够打造自己的一整套生态体系。
不过在我看来,中国电视企业虽然和韩国三星电视有一定差距,但这个差距并非不能弥补,就像中国的电影产业和韩国差距巨大,但也在不断在学习中赶超一样。技术和工艺水准的差距如果需要很长的时间去追赶,那么渠道层面中国企业完全可以一较高低。三星从线下的国美苏宁到线上的天猫京东全线入驻,那么我们的国产品牌也可以发挥先天优势进行全平台入驻,再加上我们常规的价格优势(靠价格取胜虽然名声上不好听,但效果一直非常显著),完全可以不惧外来的这些和尚。
回归电视本质:显示技术仍然是核心
一直以来,电视机的发展有两条路,一条路是不断追求高画质、大屏幕的“技术派”或者说“硬件派”路线,另一种是追求软件和内容的“软件派”或者说“智能派”路线。
不过目前很糟糕的一个行业乱象是,随着某几家互联网企业的入局,我们的电视生产企业不再注重电视原本的核心功能:显示!反而打着智能、云计算、内容等的旗号,忽略了电视最核心的要素,降低了显示面板的成本,减少相关的技术投入。说的通俗点就是你打开一个很智能化的电视,但却看上去模糊一片,即使是在智能化也失去了其原本的效应,如果一座房子盖的很漂亮,但根基却不稳,即使建设的再漂亮,也只能是海市蜃楼!
说白了,中国企业要想真正赶超三星,除了发挥我们的渠道和价格优势以外,还得从长远的技术和工艺层面来考虑。当我们的企业在拿着谷歌的安卓二次修改后就鼓吹是自己的系统时,三星的Tizen系统已经开始应用到多款电视,未来三星的note和盖世手机未尝不会使用这款系统;当我们的企业在拿早过时的奥氏体304材料做宣传时,三星电视玩起来纳米晶粒半导体材料;当我们的企业在用夏普是某条线来宣传时,三星已经为精微重塑引擎申请了专利... 然而,这一切我们真做不到吗?在我看来未必,中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比韩国多,中国顶级的科技企业人才资源也不比三星等企业差,中国企业的创造力和学习力也不差,完全可以在核心领域有所作为。这需要我们的国产企业重新回归重点,把重心放在产品身上,而不是一味的搞出各种噱头以营销为驱动主导产品。
总之:电视的发展应当追求的是画质和本原,而不是一味追求智能化。电视需要比智能手机还智能吗?我们认为不,电视应当回归到本原,而不是一味追求智能化。用户需要的是感受到电视的美,等真正把本质的东西做好了,智能化和内容层面的建设自然而然就提升起来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