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人们的目光停留在屏幕上的时间也变得越来越长,眼睛的压力越来越大,近视人群也就越来越多。可以说,近视人群的快速增长与大众过度依赖电子产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基于大众对健康护眼需求的极速增加,电子市场中各种防蓝光产品就此诞生。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蓝光?
很有可能,您现在是在发出蓝光的设备上阅读这篇文章的。
蓝光不同于紫外线,是可见光的一部分,颜色呈现为蓝色和紫色,波长在 400~500 nm范围内,波长最短能量最高。它不仅存在于太阳光中,还大量存在于电脑显示器、数码电子产品显示屏、手机、电视、甚至汽车车灯、霓虹灯中。
为什么要防蓝光?
作为具有相对较高能量的光线,并不是所有的蓝光都有危害。研究表明,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的蓝光主要集中在450nm范围。
不巧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LED灯以及众多电子产品类,其发出的蓝光波峰就在450nm左右,长期受到该波长蓝光影响,会使眼睛内的黄斑区毒素量增高,严重威胁我们的眼底健康。这也推动了“防蓝光”电子产品的发展。
蓝光在可见光中最接近紫外线,可以穿透角膜,达到视网膜,蓝光波长短,焦点不在视网膜中央,而是在视网膜前部。如果想看清楚,眼球会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造成视觉疲劳。
究竟怎么有效防止蓝光?
一些传统的显示器和电视会内置防蓝光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见的护眼模式,主要是通过软件控制RGB颜色中蓝色的数量,虽然可以一定程度的减少蓝光,但开启护眼模式会导致屏幕变暗、偏色、对比度降低等问题。长期观看这类屏幕,会加重眼睛的压力,更加伤害眼睛。
也有人给显示屏幕贴上防蓝光膜,但这依然“治标不治本”,贴膜后人眼观看屏幕依旧会产生色彩偏差,效果并不明显。
目前主流的电视厂商则是通过更换电视芯片来调整LED光源蓝光的峰值位置,通过芯片控制将灯珠415-455nm的有害蓝光平移至460nm的无害蓝光,这样做的确可以有效过滤大部分蓝光并维持电视原有的色温。
实际上,比起刻意追求防蓝光,最好规避蓝光的方法,既不是防蓝光技术,也不是贴防蓝光膜。而是劳逸结合,遵循 20-20-20 规则,每 20 分钟休息 20 秒,看看 20 英尺(大约6米)外的东西,保持良好的观看姿势,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及充足的照明,相信已经可以很大程度上保护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