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AI 技术在内容创作领域的广泛应用,规范 AI 生成内容(AIGC)的传播与管理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议题。据悉,《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国家强制标准(GB45438-2025)将于 9 月 1 日正式实施。这份具有强制执行力的技术文件,并非简单的行业建议,而是对 AIGC 从生成、分发到责任认定全链条的严格约束,将从根本上改变国内 AIGC 内容生态的运行规则。
双重标识体系:显式可感知,隐式嵌元数据
新规核心构建了 “显式 + 隐式” 双重标识体系,对不同类型的 AI 生成内容提出明确标注要求,确保用户与监管方能够清晰识别内容的 AI 属性。
在显式标识 层面,要求以用户可直接感知的方式标注:文本内容需在开头、结尾或关键位置标注 “人工智能生成” 或 “AI 生成”,字体需清晰可辨,不得刻意缩小或模糊;图片内容需在边角添加标识,字号不小于图片最短边长的 5%,保证视觉可见性;视频内容则需在起始画面显示标识至少 2 秒,预留足够识别时间;音频内容可选择在开头播放 “AI 生成” 语音提示,或嵌入特定摩斯码节奏信号(短长短短);即便是 AI 客服等交互式应用,也需在界面底部或聊天区域持续显示 “由 AI 提供” 的提示语。
而隐式标识 更侧重于技术层面的追溯,要求在 AI 生成内容的文件内部嵌入 JSON 格式元数据,且字段名称必须包含 “AIGC” 标识符。元数据需涵盖 AI 生成确认状态、生成服务提供方信息、内容传播平台名称、唯一编号,以及数字签名或哈希校验值等关键信息,为内容溯源与责任认定提供技术支撑。
责任范围拓宽:生成与传播方共同担责
与此前行业预期不同,新规对责任主体的认定范围进一步拓宽,不仅要求 AI 生成服务提供者承担合规责任,内容传播服务提供者同样被纳入监管范畴。这意味着,无论是大型内容平台,还是中小型用户 UGC(用户生成内容)发布渠道,只要允许 AI 生成内容上线传播,就必须履行标识管理职责,确保平台内的 AI 内容符合标注要求。
若未按规定执行,相关主体将面临多重违规后果:对传播平台而言,可能遭遇限流、限期整改,情节严重者或被要求下架相关功能;对 AI 模型服务商,其后续的行业准入申请、备案审批可能直接被驳回;AI 生成内容本身也会被风控系统标记为 “来源不明”,导致传播范围受限。更关键的是,若涉及 AI 合成诈骗、人脸替换误导、虚拟人虚假宣传等纠纷,责任主体若无法提供完整的内容来源与责任链条证明,将面临法律追责风险。
企业合规挑战:从架构层改造产品,仅剩不足一月准备期
新规对 AI 模型开发商、应用服务商提出了根本性要求 —— 需从产品系统架构层面,实现对所有 AI 生成内容的结构化标识处理。对于新开发产品,需在设计阶段就融入标识系统,涵盖前端显示逻辑、后端元数据写入、内容分发追踪等全流程;对于已上线的产品,则需启动系统性改造升级,确保在 9 月 1 日前达到合规标准。
当前距离新规正式实施仅剩不足一个月,AI 行业从业者需紧急推进合规准备:一方面,评估自身业务中 AI 生成内容的产生与传播环节,梳理需标注的内容类型;另一方面,制定技术改造方案,完成显式标识的界面适配、隐式元数据的嵌入功能开发,同时建立标识管理与追溯流程,避免遗漏或错标。
行业洗牌契机:合规者抢占先机,违规者面临风险
此次 AIGC 标识新规的落地,既是行业规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可能成为 AI 行业洗牌的重要契机。对于能够快速响应新规、建立完善标识体系的企业,不仅能规避合规风险,还可凭借规范运营提升用户信任度,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先发优势;而对忽视合规要求、拖延改造的企业,可能因违规处罚导致业务停滞,甚至被市场淘汰。
从行业长期发展来看,清晰的 AIGC 内容标识与责任体系,有助于维护健康的信息传播环境,减少 AI 生成内容带来的虚假信息、侵权等问题,推动 AI 技术在合规框架下实现创新应用。对于 AI 从业者而言,需以审慎、负责的态度应对新规,在技术创新与监管合规之间找到平衡,共同促进 AI 行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