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板效应浮现 中国电影市场将迎来拐点

  摘要:2016年票房将超过600亿元,每年持续增幅25%,这是今年4月份举行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影业大佬们热衷的谈资和“赌注”。不过,正当大家都在探讨中国电影年票房何时超过1000亿元之时,近期业内却出现了“中国电影市场将触及天花板”的声音。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神转折”?“钱途”大好难道只是一场 梦吗?

  4月冷5月惨,票房现新低

  今年4月、5月,中国最着急的人大概就是全国各影院经理了。

  带着去年全国票房440亿元的超高士气,今年2月8日全国票房达6.6亿元,刷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纪录,比历史最高单日票房增加了55.26%。整个2月,中国电影总票房达68.7亿元,其中单日票房过4亿元的就有两天,还孕育出华语电影史上的票房冠军《美人鱼》——34亿元。

  但欢乐的日子持续得并不久,4月份影市开始出现拐点。今年4月全国电影总票房31.08亿元,比去年同期缩水10亿元。“红五月”也比较惨淡,全国总票房31.12亿元,单日票房还多次触底,跌出新低。先是5月18日第一次跌破除夕夜的3690万元;之后19日、24日、25日、26日、30日均跌破此纪录,其中5月26日更是跌到3175.8万元,创造了今年以来单日票房的最低。

  仅仅两三个月,单日票房就从6.6亿元跌至3175.8万元,缩水20多倍,这让影院经理怎能不着急?照此趋势,今年全年票房超过600亿元的美好预测将成为泡影。

  这些数据背后还有一个更让人着急的因素,那就是2016年全国银幕数比2015年增加了8000块。银幕数增长了,票房却缩水了,这就意味着每块银幕的产出大幅下降。那么超过北美4万块银幕的目标还需要实现吗?

  

 

  好片难寻,市场褪去浮肿

  “原来我们老期待大的爆仓影片,十几亿元、二十亿元的影片,一旦少了这样的影片,票房就很难维持高速增长。”中国影协产业研究室主任刘浩东说,今年2月份影市的爆发依赖于《美人鱼》《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样的大片,而四五月份影市的惨淡,和优质影片的缺席不无关系。

  “因为没有好的大片顶上,留下了不小的市场空档,以至于《北京遇上西雅图2》能连续放映55天,《百鸟朝凤》也紧随其后。”刘浩东说,除了现象级大片,电影市场还需要更多中小型优质影片。但遗憾的是,近两年随着资本介入,电影被当做金融产品来炒作,导致电影的创作、内容受损。

  “壹娱观察”主编陈昌业认为,现在说中国电影市场碰到“天花板”还言之过早,但确实进入了瓶颈期,“观众正变得越来越理性,要吸引他们走进影院看一部电影越来越难了,即使《魔兽》这样的大片在消费完游戏粉丝之后,票房也很快下滑了。”在他看来,过去一段时间,由于各大电影在线售票电商的价格大战,涌现出大量低价票,吸引了不少观众。如今,价格战进入尾声,票房补助幅度越来越少,习惯了低价看电影的观众进入观望状态,客观上造成上座率的下降。

  另一方面,今年四五月份也被认为是近年来唯一没有水分的档期。当票房作弊、票房注水问题越来越被电影市场主管部门重视,以往的“票房大户”受到更多质疑,使得近期所有电影都如履薄冰,不敢做手脚,影市则在一定程度上褪去了浮肿,回归更真实的面貌。

  拿出诚意,危机正是良机

  “我们不用着急什么时候本土票房能超过北美,因为我们人多,超过他们那是当然的。但电影是文化层面的事情,大家还应该多给它一些时间,耐心一点,继续努力。”陈昌业说,李安导演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的这番话,令他印象深刻,“近年来我们的电影票房确实在飞速增长,但不能因为票房增长而 一白遮百丑 ,最该关注的是我们的电影文化强了没有?市场上有没有出现更多好的影片?不能让票房增速掩盖了文化缺席的问题。”他认为,中国电影人不必对一时的票房暴跌过于焦虑,面对所谓的“危机”,如果能够冷静下来,没准会成为一次发展的良机。

  “现在国内影视公司如雨后春笋,有时候熬几个夜、开几次会就有一个大电影推出来。”保利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公共事业部总监刘建峰说,随着行业泡沫渐渐消散,市场需要更有诚意的电影。保利影业今年投资了徐皓峰导演的《刀背藏身》,“虽然从前几部电影看,徐皓峰在电影市场并不惊艳,但他的镜头、内容都非常厚重,我们就想做这种有诚意的电影。”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经济学博士陈沁,以他的调研数据证明了市场对好电影的渴望。他的调查以北京五棵松电影院2015年每周末的票房和该周末放映电影的豆瓣评分为依托:一部影片的豆瓣评分每提高1分,在该影院的周末票房就会增加35万元,“好电影带来的票房增长很难预测上限,所以中国电影人还是该想想接下来到底该做什么。”他认为,在人口增加和新建电影院对票房的增加都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或许回到电影本身,才能让观众更爱看电影。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