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土曼科技汪伟:我为什么要开放Tom OS系统和58实验室?

  极客对于硬件都有一种近乎狂热的追求。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系电子专业的汪伟,在经过十几年的职业探索后,于2011年在北京创办了北京土曼百达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土曼科技的创始人和CEO。


  6年来,土曼科技经历了无数艰辛探索和酸甜苦辣,不但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操作系统和代表产品,也终于在智能穿戴行业赢得了一席之地。2017年,土曼科技决定将自己潜心研发的Tom OS系统和58号实验室全部开放,用来为其他智能手表厂商提供技术支持。这是土曼多年来的心血和硕果,做出这个决定对于汪伟来说非常具有挑战。


  汪伟很忙,但他仍然保持着做技术和做产品的赤诚之心。2017年盛夏的7月,一个酷热难耐的下午,忙碌的汪伟在动车上接受了ZNDS记者的专访,他讲话慢条斯理,逻辑性很强,坦言这是一个充满压力的决定,但同时充满信心,他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一定会展现出应有的效果,为业界构建一个更加成熟完善的物联网平台。


  土曼科技CEO汪伟


  记者:汪总,您好!据业内媒体报道最近土曼要将58实验室对外开放,这个是真的吗?能给我们简单讲一下吗?


  汪伟:事实上我们已经开放了。58实验室已经运行了大概快两年的时间,感觉对自己研发效率提升帮助特别大,也希望对同行有一些帮助,所以决定把它开放出来。


  记者:据说将来土曼也会将自己的核心Tom OS系统开放? 请问这个是否属实呢? 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做出这个决定的具体原因吗?


  汪伟:Tom OS不是一个单纯简单的智能穿戴系统,还包含了整个后台部分。几年前,我们在设计并推广手表的过程中就发现,很多传统手表厂商都有智能化的需求,各行各业都有跟智能穿戴结合的想法。但我们也不可能一家一家地去沟通,这样工作量太大了,所以那时候我们就决定研发这样一套系统,再选择合适的时机将它开放出来,能够接入更多穿戴设备,包括智能手表的合作厂商。这一方面加速了厂商进度,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接入更多设备,这对我们的未来还是很有帮助的。


  单纯造表这件事土曼做了很多年,如果只是一块表,没有庞大而丰富的应用支持它,说实话也很难走得很远。目前智能手表还没有发展成刚需产品,我们也希望通过更多丰富的应用来打动用户,因为每个用户的需求都不太一样,比较分散,所以这也是一个构建应用的想法和过程。


  Tom OS 2.0


  记者:汪总,说到应用,在应用资源方面,Tom OS系统将如何丰富和增加应用数量,又将如何吸引应用开发人员在Tom OS系统上开发软件?


  汪伟:一方面,我们通过手表销售带来大量用户,也会有很多开发者参与进来;另一方面,我们希望接入Tom OS的设备厂商也可以有大量应用接入进来,我们的关系既统一又独立。


  现在做智能手表系统,如果在安卓环境下,比如华为、摩托,只能找Android Wear去申请系统授权,而Tom OS系统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所以市场需求和受欢迎程度应该很高。


  我在前面讲过,Tom OS系统不是一个简单的智能穿戴系统,还包含了后台接口,我们后台有即时通讯,也就是核心功能的连接,我们会把连接能力开放出来,它也不仅仅局限于手表,其他智能硬件设备都可以接入进来。如此一来,应用层面的操作程度会大大提高。


  坦率讲,我们开放58实验室的想法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实验室开放之后,会有更多智能硬件厂商愿意在这个平台下工作、探讨,跟我们合作的可能性也会大大提高,这注定会是个漫长的过程,但走出去对我们来说更重要。


  具体开发方面我们有标准化接口,我们会把API,包括手表的SDK、蓝牙的SDK都开放出来,在我们的网站上就可以申请下载,经过我们的审核就可以拿到这个接口。开发效率和速度都会非常高效,这样也节省了其他厂商的开发时间。


  记者:Tom OS系统和58实验室开放之后,将会给行业带来哪些影响和改变呢?


  汪伟:目前市场上能开放出来的实验室包括系统,它们的特点跟土曼都不太一样。谷歌已经是巨无霸,它的开放是企业策略之一,申请门槛很高,一般小厂商很难拿到授权。


  而做智能制造尤其是实验室的企业,大多是做传统的智能制造平台,他们本身离研发比较远,但我们每天都在做大量研发工作,对研发的理解会更接近于需求,所以我们的开放像是一股清流,应该会对中小微创业者带来很大帮助。


  58实验室


  记者:汪总,做出这样的决定有压力吗?可以跟我们聊聊背后的故事吗?


  汪伟:当然有压力。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内部也有一些意见上的分歧,大家觉得一个创业公司应该更关注现金流,但我更多的想法是希望未来能构建一个物联网平台。


  另一方面,开放以后还带来了很多管理与操作层面的压力,包括人员、技能等都存在很大挑战。不过幸好我们自己已经磨合了一年多快两年的时间,所以目前开放的感觉还不错,每天都会有大量客户来跟我们谈合作。在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相信客户会感受到我们系统的魅力、好处和便利性。虽然有压力,但是信心也很足,我们相信沿着这个方向去发展,在不久的时间里一定会展现出它的效果。


  还有一方面是成本的压力,我们无意在实验室和系统上去获利,现在Tom OS系统是免费的,58实验室也是成本价。系统和实验室开放之后,对创业者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如果在过去手板的制作和贴片的外发是不可控的,但是在58实验室这些都是可控的,制作周期从月缩短为周,我们感觉确实很震撼。


  记者:土曼手表的用户都知道,连接手表的APP叫“表达”,但是“表达”看上去并不仅仅是手表链接平台,“表达”的某些功能比微信还要简洁, 能简单说一下“表达”的定位和作用吗?


  汪伟:“表达”最核心的能力是对于硬件的连接。比如说微信,它连接的是人,是用户的语音、文字、图片、视频等交互,那么“表达”则擅长的是硬件。


  所以在过去的两三年里,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和金钱投入在“表达云”的开发,尤其是连接能力。比如说即时通讯,我们没有用第三方的SDK,都是一条代码一条代码自己开发的,中间经历了很多磨合和测试,包括承载能力、并发,我们都做了大量的验证。


  在做“表达”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需求,一些客户根本没有能力开发这个连接,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结合了很多客户的需求,完成了“表达”系统。


  我们希望“表达”能够在不同的硬件设备上传递信息,真正实现物联网大交互。物联网最终还是要服务于人,所以有人在这个平台上活跃,然后有大量物品连接在这个平台,然后再通过一些逻辑把人和物有机地连接起来,这对于我们的生活会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帮助。


  如果要说的更准确一点儿,其实“表达”是物联网云,不过它的表现形态更像我们平时使用的微信,但是我们认为未来的物体不光有语音、文字,还会有一些指令,甚至有更高级的表现形态出现。


  我们最近的几款新产品都是基于窄带物联网技术开发的,现在三大运营商都在力推窄带物联网,窄带物联网的落地对于大量物体的接入能够形成一个有效手段。过去是GPS、Wi-Fi、蓝牙等传统物联网手段,但是这些传统手段都有着明显问题,一个是接入量问题,另一个是功耗问题,还有成本问题,但是现在这些问题很快就会迎刃而解。所以我相信“表达”在未来物联网的接入方面将会发挥出非常巨大的价值。


  58实验室


  记者:您刚才也提到了窄带物联网,最近物联网NB-IoT的概念非常火爆,有人说这将是将来发展的主流,是下一个风口,能具体谈谈您对NB-IoT的看法吗?


  汪伟:我非常看好NB-IoT技术,因为目前主流物联网应用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宽带应用,比如说视频类、摄像头、车联网等;另一类是中等数据应用,比如说智能家居;还有一类是小数据量应用,比如说大量设备的监控。其实数量最大的是短报文物联网的接入,比如说烟感器、室内设施的监控等。


  数量非常庞大的传感器如果接入量一旦超过一定程度之后,不仅成本、耗电会大幅度增加,管理效率也会相应变低,这就存在非常大的矛盾。窄带物联网的出现,把很多问题都解决掉了,所以我非常看好它。


  但NB-IoT也有它的问题,首先是目前网络覆盖的比例还比较低,另外模块的成本也相对比较高,所以目前窄带物联网还没有真正达到特别大规模的商用阶段。但是我觉得时间方面应该是加速度的,比如说电信刚刚公布了NB-loT资费套餐,这也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很快就会有大规模的应用开始接入,所以我们也正在做大规模基于NB-IoT技术的应用。


  记者:最近人工智能的概念非常火爆,无论是智能电视还是智能音箱都想在未来能够成为智能家居的控制核心。在您看来,便携小巧易操作的智能手表今后有没有抢占智能家居的可能和机会?


  汪伟:我不认为音箱和电视会成为人工智能的入口,它们可能会成为局部的入口,我觉得真正的入口还是智能穿戴设备,具体是眼镜还是手表其实并不重要,他们的本质是相同的。但手腕式设备和头戴式设备的功能会有所不同,一个侧重显示,一个侧重数据采集。从习惯上来说,我们不可能天天带着头戴式设备,但手腕式设备却可以天天带着。所以从我个人来看,未来人工智能的入口一定是类似于手腕式设备的形态,当然我也不认为智能手表就是手腕式设备的终极形态,未来一定还会有所发展和变化。


  对于智能家居方面,我觉得谈不上是抢占。但在智能家居这个机会面前,智能穿戴设备一定会成为很重要的交互媒介,成为整个人工智能系统包括智能家居链条中很重要的环节。


  土曼科技产品:智能手表T-FLY(左)和T-Ripple 3(右)


  记者:目前很多科技公司在产品类型方面非常多元化,智能硬件产品的种类不再单一,做周边产品的现象非常普遍,土曼科技未来在产品方面的策略是什么呢,将专注于智能手表还是也有做周边产品的打算呢?


  汪伟:确切地说,我们有几块业务:一部分是系统的打造,也就是智能穿戴设备操作系统,以及“表达云”的持续投入;另一部分是硬件产品,硬件产品我们又分为两块,第一块是要形成大量销售和现金流的智能手表;第二块是创新试验部,主要是做实验性质的产品,比如说传感器等,将来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传感器可以植入智能手表或者穿戴设备,甚至进入家庭。


  这三大板块目前都在做,但也是有所侧重的,探索型的产品目前还停留在样品阶段,销售型的产品我们会有大量供应链的投入,在软件研发方面则是一个持续而长久的过程。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