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粉丝规模高达国民三成 体育营销价值究竟何在?
没有什么能取代“胜利”带来的喜悦。
体育天生自带魅力与光环,孕育着活力与能量,人类在约定规则下放手一搏,挖掘自身潜能,享受胜利带来的狂喜,也承受失败带来的悲痛。在体育场上,在规则面前,平等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人人站在同一个起跑线,没有学历、家室、财富之分,只有实力和成绩的较量。
据艾瑞咨询《2017年中国互联网体育服务行业研究报告》统计,有大约33.9%的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而这批人也成为最强大的粉丝群体。随着技术的发展,收看体育赛事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电视体育频道、个人电脑、平板、手机、互联网电视都成为体育爱好者们收看体育赛事的重要渠道。据数据统计,到2017年,中国在线体育赛事直播用户规模将达到1.6亿,比2016年增长82.9%。
2016年,8月,国家颁布了《竞技体育十三五规划》,以足球改革为突破口,提升足篮排三大球发展水平,控股和扩大优势项目,挖掘潜优势项目增长点。以举办2022年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奥会为契机,加快我国冬季项目的全面发展和竞技水平的提高。预计到2020年达到3万亿元的体育产业目标规模,5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2.03%。
家电企业赞助体育赛事:双向选择与博弈 提高知名度是根本
在产业规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借助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体育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体育营销也成为诸多企业选择的品牌推广手段。对于企业品牌来说,由于赛事转播的手段和方式越来越多,体育营销能够带动极大规模的品牌曝光率。从受众反馈上来说,有70%的消费者对赛事赞助品牌有亲切感,比如红双喜对国球乒乓球的赞助,让红双喜一夜之间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乒乓球运动员和爱好者的不二之选。
作为体育赛事播放的载体,家电企业的体育营销变得越来越频繁。而就目前存在的体育赛事来说,商业化程度较高的体育项目主要是足球、篮球、网球、赛车、马拉松等体育项目,这些体育赛事集显著性强、观看人数多、赛事级别高、参赛运动员著名于一身,因此一般赛事冠名与赞助的争夺也往往在这几个体育赛事中展开。
今年4月,海信集团宣布以近1亿美元的高价成为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的赞助商。此前,海信曾经斥资3.7亿元人民币赞助欧洲杯,成为“欧洲杯56年历史上首个中国赞助商”,而海信这3.7亿元营销费用可以说花的很值,“海信广告将出现在欧洲杯全部51场比赛中,每场比赛中都会有八分钟的品牌展示。海信LOGO还将出现在票面、官方背景板上,海信的4K电视、4G手机也将服务于本届赛事。在法国欧洲杯10个举办城市的FANZONE(球迷区),海信将设立专属展示区,全面展示旗下众多产品。”
成为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的赞助商后,海信此次的营销目标是借助世界杯赛事,将其全球知名度再提高一倍,“除LOGO将出现在2017年联合会杯和2018年FIFA世界杯赛事期间的场地广告、门票、新闻背板和直播比分弹窗上外,海信还将与国际足联在转播技术等方面进行共同研发。”
海信集团之所以能够成为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的赞助商,凭借的是海信集团强大的技术基因,赞助体育赛事不单单是“土财主”式的赞助,凭借单纯的财大气粗并不能赢得体育赛事方的认可,尤其是国际重量级体育赛事,最重要的仍然是是产品和技术。
赛事版权争夺战:买到IP不是终结 变现才是王道
除了比赛赞助之外,版权争夺战也是各大互联网企业的必争之地。随着体育产业链的开发和完善,头部职业赛事版权的价格也越来越高。
苏宁集团耗费7.21亿美元(约50亿人民币)购下英超足球联赛2019-2022赛季中国大陆及澳门地区独家媒体版权,又斥资13.5亿人民币买下中超足球联赛2017赛季新媒体转播权(暂签1年合约);腾讯体育在体育赛事的版权购买上也是大手笔,花了5亿美元(约31亿人民币)买下五个赛季大陆NBA独家的网络播放权。
天价购买版权的做法是否可行?天价购买来的版权究竟有没有价值?聚力传媒常务副总裁殷宇安曾说,聚力体育从2010年进入体育市场开始,从没缺席过任何体育赛事,价格一定有泡沫和虚高的成分,关键是拥有IP的平台和企业,在今后的经营中,有没有持续变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