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创记录 市场亟待规范

  导读:2019年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创下新纪录,尽管许多机构对于这一市场未来的发展红利都表示看好,但当前所暴露出的价格参差不齐、功能存在缺陷等问题,容易造成消费者在选择上的困难,行业亟须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规范。



  12月10日,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的《全球可穿戴设备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19年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创下新纪录,这意味着三年前归于平静的可穿戴市场再起波澜。五年前,可穿戴设备玩家蜂拥而上,却在不久后形成太多泡沫,经历过一轮野蛮生长,不少品牌已经退出。尽管许多机构对于这一市场未来的发展红利都表示看好,但当前所暴露出的价格参差不齐、功能存在缺陷等问题,容易造成消费者在选择上的困难,行业亟须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规范。


  出货量创纪录


  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的《全球可穿戴设备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19年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总计达8450万台,同比增长94.6%,单季出货量创下新纪录。2019年三季度,按出货量、市场份额和同比增长排名前五位的可穿戴设备公司分别为:苹果、小米、三星、华为和Fitbit。


  由于Apple Watch、AirPods和Beats耳机越来越受欢迎,苹果占据了可穿戴设备市场的主导地位。该公司本季度出货了2950万台设备,增长了195%,市场份额达到35%。报告称,未来随着Apple Watch Series 3的降价以及AirPods Pro的推出,将使苹果在短期内继续保持这种主导地位。


  小米的Mi Band产品阵容在本季度出货量超过1000万台,该公司通过瞄准欧洲、中东和非洲(EMEA)地区的国家,扩大了其全球覆盖范围;三星新款智能手表和其他新产品(包括自有品牌和JBL品牌)占据了可穿戴设备市场9.8%的份额。


  华为仍凭借其在中国的强劲表现在全球排名第四。在国内,华为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同比增长188%,是中国增长最快的公司之一。在世界其他地区,华为也保持了强劲的增长趋势,不过出货量要低得多,毕竟其约80%的出货量集中在中国。


  Fitbit跻身前五名行列,但在本季度仍难以实现增长,谷歌收购Fitbit的最新消息让该品牌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所有类别中,可穿戴设备需求激增大部分源于耳机等可听设备的增长。在2019年三季度,仅可听设备就占据了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近半份额,其次是腕带和智能手表。


  历经行业洗牌


  事实上,可穿戴行业发展至今并不顺利,不少品牌已经在适者生存的规则中被淘汰出局。


  2012年被称为“可穿戴设备元年”,一款名为Pebble的智能手表爆红,该产品不仅可以与智能手机一样显示来电、短信、社交网络等信息,还支持多款跑步、自行车、高尔夫等活动的应用;同年,谷歌发布一款“拓展现实”眼镜,这款眼镜可以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进行视频通话以及处理文字信息和电子邮件等。


  此后,可穿戴设备市场开始爆发。尤其是2014年,大量巨头玩家入场,1月美国拉斯维加斯的高科技产业年度CES大会上,索尼、英特尔和Garmin的智能手环齐齐亮相;6月谷歌发布Android Wear和Google Fit,LG和三星的Android Wear手表开始在Google player预售;7月小米发布79元的低价小米手环;9月苹果推出第一代Apple Watch。


  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为970万台,2014年翻了两番多,达到2200万台。


  但繁荣只是短暂的,随着虚火退去,2016-2017年间,可穿戴设备市场进入平静期。IDC发布的报告显示,在2016年三季度,全球可穿戴市场整体销量为2300万台,仅仅保持了3.1%的微弱增长,其中,Apple Watch出货量甚至萎缩71.6%,从2015年的390万台下降至110万台。


  不少玩家在充满泡沫的市场竞争中离场。智能手表鼻祖Pebble在2016年宣告破产;Fitbit股价2016年一年累计下滑约60%;2017年7月,曾经最高估值为32亿美元被视为硅谷独角兽的智能手环厂商Jawbone宣布停业清盘。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产业观察家洪仕斌指出,因为无论是手环还是手表或者其他可穿戴设备,最核心的功能是智能手机全部都能做到的,只不过部分移植到了独立硬件上,功能性方面没有真正戳中消费者的痛点。


  与之相伴的,是可穿戴设备用户黏性差。根据《2016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发展调查报告》的数据,购买可穿戴设备的用户中,76.9%使用时间在1年以内,而30.8%的用户使用时间不超过一个月,毫无用户黏性可言。


  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前赴后继还在加入战局的企业。12月10日,在OPPO未来科技大会上,OPPO副总裁、研究院院长刘畅透露,OPPO预计将在2020年一季度商用推出智能手表、智能无线耳机等产品。


  市场亟待规范


  值得注意的是,可穿戴设备在野蛮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价格参差不齐、没有统一标准、功能难以实现等。


  北京商报记者在京东商城搜索“可穿戴”这个关键词,共出现8.6万+件商品,从用的到穿的,品类层出不穷,价格也是各个段位都有。以智能手环为例,最便宜的只要十几元,最贵的则售价几万元。


  一位消费者表示,自己在去年购买了一款智能手环,使用中他发现该手环的睡眠监测功能有缺陷,“第二天早上会在手机屏幕上看到我深度睡眠、浅度睡眠的时间以及醒来次数,但却不完全准确。”


  综合来看,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主要呈现出三个发展方向:首先是信息交换型产品,如智能手表和谷歌眼镜等;二是健康监测类产品,主要面向老人和儿童等人群;三是体感控制类产品,如眼动控制和脑电波控制等。


  然而,其中从事健康医疗类可穿戴设备的企业,目前大多是国内科技类公司,很多产品是按照工程师思维开发,而没有医生或医学专业出身的人士参与开发。这就造成智能可穿戴设备在玩转科技元素和酷炫概念时,忽略了健康医疗类设备的实用性。


  对于市场乱象,国家体育总局与北京攻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将制定并推广运动科学相关产品的标准,未来无论是华为手表还是小米手环,以及各种运动健身App,都将有更精准的官方标准可供采用。


  “这一标准将主要为大众所用,为市民提供更科学的健身方法和建议,改变以前相关领域欠缺统一标准和指导方法的现状。”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研所科技管理处处长张漓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IDC公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可穿戴设备市场全球出货量有望突破2.229亿台,如果按照7.9%的年复合增长率来计算的话,在2023年市场规模将增加至3.023亿台。


  洪仕斌也表示看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健康检测类产品”。不过,虽然可穿戴设备的发展重点已经从健身转移到了医疗,但在数据精准性、对复杂病况的科学识别、续航能力以及隐私安全保护等方面,可穿戴医疗设备的短板毕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