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B流明能取代ANSI流明吗?D65色温真的好吗?
极米发布的新款投影仪——极米H5所宣布的新的亮度标准,极米表示新款投影将采用全新亮度标准——CCB亮度标准,从而取代ANSI流明标准。
而百度百科对于“标准”两个字也有着严格定义,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结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目前为止CCB流明是否经过专业的监测机构监督。
极米自立标准有公信度吗?
先不说极米自立标准的行为是否能被投影行业所认可和信服,极米发布的CCB流明标准是否有通过专业机构认证?单看极米发布的CCB流明换算方法,就会发现这个CCB流明标准有一种偷换概念的意思。
根据极米官网显示,极米H5为1400 CCB流明,其色彩亮度相比于上一代产品H3S提升了27%,其中极米H3S的亮度为2200 ANSI流明,换算后可得出极米H5的亮度约为2800ANSI,也就是1400 CCB≈2800 ANSI,比例大概为1:2,也就是本身2800 ANSI流明的亮度,除去一半就变成了CCB流明。
按照这种逻辑,当贝X3 Pro拥有3200ANSI流明亮度,换算成CCB流明就是1600CCB流明,依旧高于极米H5,当贝F5的2800ANSI流明换算过后,就是1400CCB流明,对比起来,当贝F5不仅亮度更高价格还更便宜,我查看了下网友的评价,很多人都表示6000+的价格确实很劝退。
此外,在极米H5的官网页面上我们能看到这样一幅对比图,极米将三款投影的画面放置一起,但左右两侧采用了侧投的方式,所以观感上中间看上去会更亮一些,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也就是投影仪在进行这种角度的侧投时会损失一些画质和亮度,所以有网友按照这种摆放方式进行了实测,结果一目了然,中间亮度最低的投影看上去反而亮度更高。
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
其次,作为国产智能投影厂家,在售卖投影的同时还自立标准,也就意味着其他投影厂家需要将机器送至极米处进行检验,这种做法是不是有失公平,又是运动员又是裁判的行为,任谁都不会相信吧。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汽车厂家在新车制作完成后都会进行碰撞试验,而这项工作需要将汽车送至中保研进行测试,这类检测最重要的就是要检测评估机构必须站在中立、客观的第三方角度,不得参与买卖、偏袒任何一方、隐瞒检测情况或夸大检测事实。
或者就像电视和投影仪经常说的低蓝光莱茵认证,德国莱茵TUV全局护眼不仅包含了全局低蓝光,低频闪这些已有的护眼技术,同时也从日常使用手机屏幕的场景出发,引入了屏幕显示质量、环境光管理、健康舒适指引,共四大维度的评判标准,只有通过这些标准才能通过护眼认证吗。由此我想发问,极米的CCB流明标准应该如何评断呢?怎么能成为行业新标准?
苹果手机之所以能够引领潮流,不是因为先发布了行业标准,而是手机本身就有着时尚的外观和过硬的使用体验!如果觉得ANSI流明标准过于老旧,极米完全可以选择ISO流明,而且一些大牌厂家类似爱普生、明基等也均采用了ISO流明,这类大牌投影厂家都没有想要制定行业新标准,极米却放弃主流标准,改用自己的标准,不禁让人疑惑是不是极米在亮度方面打不过当贝和坚果,转而采用这种方式来营销。
D65色温真的更好吗?
并不是。极米还强调,CCB流明以色彩亮度为标准,规定测试的色温为D65色温,测量的是红、绿、蓝三原色的亮度,同时对画面平均亮度采用十三点测试方法。
再说说D65色温,D65色温仅仅为日光标准而不是色彩标准。根据国家GB/T4645-94国家标准,室内影院银幕反射光色温应该为5400K±400K,而投影仪作为私人影院,在晚上使用环境情况与影院相似,所以D65的6500K并不符合电影院标准。
此前也有投影仪表示采用D65色温,但是实际的观感并没有很优秀,事实上D65色温在观看上会有发黄的情况,如同苹果手机,打开原彩模式后,会发现屏幕很明显的更黄一些,而且色温的偏好和地理环境有关联,亚洲人一般习惯7200k的色温,所以当看到D65色温时,大多人都会觉得屏幕暗黄,难以接受。(想了解更多关于投影仪D65色温的科普可以点击文字查看)
所以,在投影仪这类对于色彩判断较为主观的产品上面,用户的观感才最为实际,而不是拿着所谓的色彩标准标榜产品的色彩准确度。我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也有用户提问:为什么开了D65色温,看上去像是打开了护眼模式?主要是D65色温标准是欧美人制定的,实际并不符合亚洲人的喜好,对于中低纬度的亚洲来说,D65(6500K)色温是明显偏黄的,某种程度来说,欧美那边的标准白和亚洲的白是不同的。
同时《彩色电视色温标准》里提到“彩色电视几十年实践的结果,现在几乎没有任何厂商在遵守D65标准”所以在电视行业,特别是万元以上高端电视,D65已经是不被认可的。
D65色温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1.呈现蓝天、大海等常见色图像透亮度、鲜艳度差。
2.会导致画面整体泛黄,影响观看。
所以,既然是显示设备,毋庸置疑就应以人为本,以用户的实际观感为基准,而不是一味的宣传参数配置,参数吹得再好,体验拉胯终究无法赢得良好的口碑。对于智能产品来讲,创新固然重要,但用户需要的是产品外观的创新,是功能上的创新,是体验上的创新,而过度营销所谓的自创标准,这样的做法又如何能服众呢?究竟是想要揭开行业的遮羞布还是以此为噱头的利己主义,那么只有极米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