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行业泡沫逐渐消减 转型势在必行

  导读:近两年,整个智能穿戴行业弥漫着“挣扎”的身影,包括红极一时的Jawbone,科技巨头英特尔等。如今,可穿戴设备已无法成为科技产业的重磅产品。


  近日,可穿戴设备厂商Fitbit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6%。Fitbit在一份声明中称,作为业务重组计划的一部分,公司将裁员110人。


  近两年,整个智能穿戴行业弥漫着“挣扎”的身影,包括红极一时的Jawbone,科技巨头英特尔等。如今,可穿戴设备已无法成为科技产业的重磅产品。即使运气很好,可穿戴设备也只能成为小众产品,被健身爱好者或者喜欢用手腕接受邮件的极客使用。随着资本泡沫的破裂,智能穿戴行业寒冬已至。


  行业倒闭并购比比皆是


  智能穿戴厂商这两年过得都不算好。去年年底,智能穿戴行业巨头Fitbit收购了竞争对手Pebble,这意味着Pebble这家以众筹方式起步的品牌将正式消亡。Pebble号称智能手表鼻祖,曾经创造了智能手表上线1小时筹资100万美元的众筹神话。时至今日,Pebble的全部运营工作将被停止,大部分员工离职,一些价值不高的设备将被卖掉用以抵债。


  然而,收购Pebble的Fitbit日子也不好过。近日Fitbit又传出裁员的消息,据了解,Fitbit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业务重组计划的一部分,公司将裁员110人。Fitbit日前预测其第四季度设备销售量将为650万,营收将在5.72亿美元到5.80亿美元之间,而此前预期的营收在7.25亿美元到7.50亿美元之间。据了解,受裁员消息影响,Fitbit股价在近日美股早盘中跌幅一度达到14.22%,最低达到6.18美元,相比之下,2015年6月Fitbit上市时的股价为20美元,2015年这一数字甚至一度达到了50美元,公司近一两年的市场表现可见一斑。


  对于几年前还趋之若鹜的诸多智能硬件厂商,这个冬天来得实在是快了一点。近年来,可穿戴行业的坏消息可谓是接二连三:微软方面则暂停智能腕带的销售;英特尔或将收缩可穿戴设备业务;而Apple Watch第三季度的销量同比暴降71%。而早在2015年年底,同为可穿戴设备巨头的Jawbone宣布裁员15%,且关闭了位于美国纽约的办公室,不难看出市场的变化莫测。


  行业泡沫逐渐消减


  可穿戴行业资本吹起的行业泡沫正在削减。市场分析机构IDC去年10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可穿戴式设备的“总体出货量较2015年同期大幅缩水51.6%”,而其中大多数的都是利润相对较低的智能手环。设备不赚钱,资本不输血,厂商的日子当然不好过了。


  “鸡肋”似乎已经成了可穿戴设备的一个代名词,尤其是智能手环、智能手表这两个占领了绝大市场份额的产品。IDC公布的报告称,2016年第一季度,智能手环尚占据智能可穿戴设备中的一半市场份额,然而到了第二季度,智能手环的品类已经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了。IDC甚至预测称,2020年,智能手环在可穿戴市场中的份额将下降至28.5%。智能手环的悲剧恰好折射出整个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的通病:用户粘性不足,产品迭代缓慢。


  从用户的角度分析,智能穿戴产品并非用户的刚需,这是智能穿戴设备实现全民普及的一大瓶颈;与此同时,在智能穿戴行业中,相对畅销的是智能手环,但因期利润相对较低,而单一的生产可穿戴设备目前很难获取利润,整个行业正逐步成为手机厂商、时尚厂商吸引用户的附属;除此之外,智能穿戴设备要么不美观、要么需要一天一充电,或是因为概念过于前卫但技术无法实现,最终导致消费者在尝鲜后远离。


  转型势在必行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智能穿戴厂商都已成为昨日黄花,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是有不少厂商十分活跃,比如因小米手环而声名鹊起的华米科技,算是智能可穿戴领域的一个成功者。


  近期,面对Pebble的贱卖,华米科技CEO黄汪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黄汪认为,欧美智能硬件公司因为远离中国这个供应链、制造中心,因此研发效率低下,成本控制能力差。可见,可穿戴厂商如果想在智能硬件领域闯出一片天,团队应该尽量离供应链和制造中心近一点儿,招募扎实靠谱的硬件团队,告别抄袭,深度挖掘消费者的需求,这才是成功的根本。


  除此之外,Fitbit通过这次裁员,给我们传递出了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在可穿戴设备产业中,接下来将会从单一的产品销售阶段进入到大数据的价值挖掘阶段。而这些大数据的商业价值挖掘并不局限于Fitbit的数据挖掘模式,将会衍生出更多的大数据商业价值挖掘模式。其中包括为一些专业的训练人员提供分析报告,或者是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与指导建议,以及为相关的企业提供相关的数据报告,以及相关广告的植入等,这将会是接下来可穿戴设备产业新的利益获取方向。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