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牙创始人王晓东:因为时机成熟了 所以从工具转型短视频平台
导读:快牙的转型是必然的,Frank深知,随着WiFi的普及、流量价格的下降,快牙作为曾经高科技的「免流量传输工具」不可能永远保持活力,所以,创业之初就在谋求的转型一定要等待一个出口。
对于工具型创业,中文互联网早有的论调是,转型社交,或者转型内容。随着时代进步,用户对纯工具需求的变化太快,很难想象有哪种工具需求可以一直维持增长,做到5亿用户的快牙同样也面临了这一问题。
有幸得见快牙创始人王晓东(业内通称Frank),向其请教了快牙从传输工具向短视频平台转型这一过程的艰辛及思考。
王晓东(Frank)这位理工出身的快牙CEO,在取得清华大学电子工程学位后,就远赴美国求学,同时获得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电子工程及美国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双硕士学位。在回国前,他就具有多年的美国硅谷任职和创业经历,在产品研发及公司管理方面拥有20年以上的经验,既是技术大牛,也是沉稳的管理者。
时机成熟了,团队也老练了
在2012、2013年左右,手机用户对流量的需求逐渐增加,在流量上的花费日益提高。一些体积较大的app,在传播过程中开始遇到「流量」的阻碍。起初利用产品特点实现了黑客增长的快牙,其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如今快牙的5亿用户得来不易:起初就有种冒险精神,两年前受工具局限性所迫开始考虑社交之路,而如今顶住种种困难转变成短视频平台。
Frank直言,向短视频转型的过程中,可能会有用户表示不理解,一部分流失也可以预见。但是,经历了短暂的震荡,如今的快牙再度回归增长,新产品「危险期」已经过了。
用户基数与主流舆论并不总是同步的,常常有一些新生事物,他们不被人看好,却因扎根真实的需求而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比如快手、比如《战狼》、比如Hooked等令老一辈既捉摸不透也看不起的新生模式。如今一线城市的用户对快牙的了解可能不多,而快牙今天的用户确实集中在三到五线城市,这是有原因的。
2012年,「快牙」的雏形在Frank脑海中诞生时,他身边的投资人朋友并不能理解其用处。首先,那时我国的创投环境并不及2014年后之火爆;其次,对快牙的需求确实很难体现在「投资人」这个群体身上。等到学生、工人、大爷大妈热衷于用快牙免流量传歌、传图、传视频,而且通过免流量传输也把快牙分享给身边人时,快牙已经成了高科技产品「接地气」的典型。
作为一个老练的互联网人,Frank在快牙起步之时,就警惕着纯工具的局限性。事实上,邻动网络(快牙公司)在创立的短时间内进行了大量尝试,其中不乏与后来的「社交快牙」「短视频快牙」类似的产品,但在当年并没有实现稳健的增长,最终夭折。
对于曾经的不同尝试,Frank并不觉得多余。
相反,团队需要这样的尝试,只有不断试错,才能知道什么样的产品是适合市场,什么样的产品是用户喜欢的。如今,我们做转型也是这样,不会强求在什么时间达成什么效果,大家共同努力,慢慢来。
Frank说,走过一些弯路,受了一些挫折是正常的,挫折是任何一家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都无法避免的。
我问Frank,既然知道重大转型会刺激到用户,有没有考虑过在快牙之外尝试研发新的产品?
Frank说,虽然快牙用户数量不少,毕竟不是BAT级别的超级公司。在核心产品之外另起炉灶,超级公司当然有许多办法使其火速成长,但快牙没有如此集中投入资源的打算。他说,当年不成功的那些产品,现在重新做出来,产品形态是差不多的;当年没有实现增长,现在就能实现吗?
因此,哪怕困难重重,Frank还是坚持把快牙这个传输工具转型成了视频平台。幸运的是,最危险的第一步总算是踏实了。
快牙大V成长记
快牙从传输工具转向内容平台,并不是纯粹出于被动。事实上,快牙在工具阶段的诸多积累,给了Frank发动转型的足够底气。
Frank注意到,在快牙里流行的文件虽然形态各异,但也会有一些内容特别突出。以特别突出的内容为线索,他总能找到集中整理这些文件的「快牙大V」。
一个大叔怎么能做内容嘛!还是多要向年轻人学习。快牙一直在做用户的社群运营,我也去群里和90后、95后聊天。我们之间的喜好差异相当大,这不只是单纯的「品味」可以解释的。
在长期的运营中,Frank留意到,一些用户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虽然快牙不是博客也不是微博,没有图文内容,用户之间的价值传递主要通过文件,但文件的收集归纳同样能体现出个人的偏好。举例来说,同样喜欢电影的用户,如果不加分辨地上传各种电影资源,首先一定会违反快牙的版权条例遭到删除,其次,在不侵犯版权的前提下,他的文件也会显得杂乱无章,没法吸引其他用户的注意。
「有一些人喜欢某个明星,就只会上传这个明星相关的资源,这样的用户就非常容易脱颖而出,」Frank说,「还是要细分。比如我曾经发现一个小姑娘,她特别喜欢韩国EXO的一个成员朴灿烈。朴灿烈是谁我一开始都不知道(笑)!但是她专门搜集发布朴灿烈相关的文件,成长很快。我们稍微给她一些机会,她马上就变成一个小V了。」
这些变化在快牙转型短视频平台之前就已发生。综合来看,快牙作为一个文件传输工具,与网盘有类似之处,但又不尽相同。一方面,传输工具的形态使得快牙的文件交互从社交开始、以社交结束,这是一个充满沟通的社区,比缺乏社交的网盘更加活跃。另一方面,无线传输快捷方便,用户对其工具属性自有依赖。
简而言之,较强的用户沉淀、以及5亿的用户规模,使快牙形成了自己的小生态。Frank在这种生态里观察到的,绝不止快牙的社交属性那么简单。
数据之本
Frank从不讳言快牙的用户中有大量来自3~5线城市。理性地看,这也正是快牙独到的价值之一。如果快牙没能找到专属于快牙的人群,不能了解他们独特的需求,快牙也就没有资本成为一个短视频平台。
可喜的是,如果说一般的短视频平台还需要摸索自己的用户喜欢哪种短视频,作为一个用户每天都在互传文件的工具,快牙对哪些视频文件更受用户欢迎有近乎精确地了解。Frank说,如果不是有这种程度的了解,我们很难发现3~5线城市用户的需求与一般的短视频平台差异有多大,也就不会产生快牙如今独特的内容。
在一切专门的合作开始前,快牙就发觉用户之间经常传递电视剧预告片或电视剧片花。Frank由此猜测,是否可以额外生产一些片花,作为独特的内容?这不仅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也能为电视剧的传播提供便利——假如片子正式开播之前预告片就引起热议,片子播出之后片花继续引人注目,一部片子的传播时间,或说「生命周期」便得到了延长,这无疑是内容制作方梦寐以求的效果。
说干就干,在电视剧《秦时丽人明月心》《那年花开月正圆》之外,快牙马上将类似的模式延伸到电影及综艺范畴。《逆时营救》《银魂》《情遇曼哈顿》等电影,快牙都通过预告片、花絮的传播参与了宣发。而《超凡魔术师》《超强音浪》等综艺节目不仅通过快牙进行宣发,也将整集内容在快牙上线。
在不断传播影视相关短片的过程中,Frank发现,比起单纯剪辑得出的片花,演员或艺人亲自参与解说的片花在快牙更受欢迎,这使得快牙开始了另一项尝试——专门制作明星、网红参与解说的片花。而在此之上,快牙更是萌动了一个全新的产品构思:为快牙添加一个新功能,这个功能可能名为「抢镜」。
我们发现有一批影视爱好者,他们愿意用自己的语言去谈观影感受,就像明星解说片花一样。他们可能是相当专业的人,但他们的解说词会很接地气,就像和朋友聊天那样!你想,你看完电影和朋友聊,会像豆瓣影评那样说话吗?不是说专业影评没有价值,但那样的内容不容易传播。
「抢镜」这一功能,一方面通过二次生产继续增强影片的生命力,一方面也给了所有用户一个低门槛的影评输出环境。Frank说,用户在用快牙传输文件时,常常顺便留下几句简单的「观后感」,这说明用户是有评论影片的需求,有抒发个人感受和意见的需求。通常,很多人的评论冲动在离开影院回到家后便被冲淡,能登录豆瓣再洋洋洒洒写下影评的人毕竟是少数。
如果看完电影马上录制一段观后感——快牙不仅提供片花,还提供虚拟形象和虚拟声音,不必担心自己形象抱歉——许多人最为直接、真实的观影感受将得到更直接的宣泄表达,快牙也将拥有更多内容进一步刺激影片的传播。
快牙的转型是必然的,Frank深知,随着WiFi的普及、流量价格的下降,快牙作为曾经高科技的「免流量传输工具」不可能永远保持活力,所以,创业之初就在谋求的转型一定要等待一个出口;而快牙如今的一切功能和内容又是偶然的,随着用户结构的不断变化,更多新需求会忠实体现在快牙的数据中,那时,Frank又要找到新玩法去满足他们。
比如,快牙有相当一部分的海外用户集中在中东、东南亚等地区,快牙是否能找到机会发掘当地的短视频内容呢?Frank还在观察用户习惯和潜在需求,时机成熟后,几经转生的快牙也许已经看不出当年「工具」的痕迹了,我们能猜到它今后的形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