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激光电视:在彩电行业激光电视的竞争力如何?
导读:电视机行业的运势有起有落,但在客厅里位置的重要性却不曾改变——它一直在这里,你看或不看,它都会占据着家庭最显眼的那个地方。
电视机行业的运势有起有落,但在客厅里位置的重要性却不曾改变——它一直在这里,你看或不看,它都会占据着家庭最显眼的那个地方。事实上,在经历过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轮番洗礼后,电视机不但没有落入诅咒陷阱从客厅淡出,相反,它正以无可取代的视觉、音响效果以及极大丰富的互联网内容,逐渐开始反噬用户的最黄金时间段。
隐隐间,电视吹响了重整客厅霸权的号角。
1、从大到更大,电视机不是恐龙
电视机不是恐龙。恐龙因为大而消亡,电视却因为它天生的大而生存了下来。
对于科技产品来说,硬件设备形态的演进与改变,总是更容易让消费者追捧并掏出钱包。
正如时下智能手机界热议的全面屏设计,我们很难说如果没有iPhone X,苹果公司的市值还能不能稳在9000亿美金的制高点。
同样,对于十多年前从CRT集体演进为平板形态的电视产业来说,面对2017年开始的销量萎缩,在由增量市场迈向存量市场的过程中,也亟待寻找提振行业的新手段。
当互联网的生态故事和内容盈利抵消硬件成本的说法,在今天的电视大屏上越来越说不通的时候,激光电视的出现,可谓就像全面屏对手机的意义一样,是对电视固有形态的一次跨越式改变。
不过,相比从产业到产品都已经对外有着极高透明度的传统电视,势头刚刚兴起的激光电视,在很多人眼里,还只是看起来美好,却又看不透的新事物。
2、All in超大尺寸,激光电视胜算几何?
国内激光电视阵营日益壮大,加入其中的厂商数量已然和OLED电视制造商数量相当。
如果说电视厂商青睐OLED技术,是为了让传统有屏电视获得更佳的画质表现,那么激光电视最为突出的引人之处,显然就是一个“大”字了。
根据奥维云网给出的数据,在2017年彩电市场整体规模下降的情况下,超大尺寸市场依旧保持增长,其中65英寸产品市场零售量份额为5.5%,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5%,再往上,手握激光电视的厂商所瞄准的,则是未来“百英吋”级别的大屏市场。
没有屏幕束缚,不会受到屏幕成本或面板厂商产业链成本影响,是激光电视在超大尺寸晋级道路上的巨大优势。
传统电视屏幕在从以往30英寸、40英寸向60英寸、70英寸迈进的过程中,电视的成本和售价伴随屏幕尺寸的阶梯型增长,陡然转化为了指数式增长。
要知道,在60英寸以上的超大尺寸电视市场中,屏幕尺寸仅仅提高半个级别,可能就要额外付出多达一倍,甚至更多的生产成本,这既是屏幕增大,硬件成本上升决定的,也是上游面板厂商,因显示面板增大无法满足最优化面板切割,产业链成本上升决定的。
比如目前市场中65英寸4K电视抛开利润因素,售价最低可以做到4000元以内,但再往上的70英寸4K电视抛开利润因素,想要做到8000元以内,已经是相当困难的事。
具体产品上,以目前市面上激光电视领域较为高端的海信100吋4K激光影院和极米120英寸T1激光电视为例,两款产品的售价均为人民币7万元左右,乍看起不算便宜。
但是,如果要对比尺寸和分辨率同一级别的索尼100英寸旗舰电视Z9D和乐视120英寸超级电视uMax120,即便没有采取更加高端的OLED技术,两款液晶电视的售价也均达到了人民币50万元,显而易见,在超大尺寸市场,激光电视确实要比传统有屏电视廉价许多。
结合使用场景下安装难度的差异,把上百英寸规格的激光电视带回客厅,以小(产品体型)博大(显示面积)的产品特性,使其并不会像100英寸液晶电视那样很难进入住宅电梯,更不需要动用吊车或打通外墙壁,从显示之外的角度,激光电视在超大尺寸领域也要比传统电视具有更多的使用便利性。
毫无疑问,倘若你想要购买一台100英寸级别的电视,激光电视相比传统电视,有着不少让人更令人心动的地方,不过,手握激光电视的厂商真正要对赌的,是未来百英寸电视市场究竟有多大?成为市场主流又需要花费多长时间?
近年来,55英寸逐渐在电视市场中成为最受消费者关注的黄金尺寸,可不容忽视的是,液晶电视的主流尺寸从30-40英寸到55英寸转换的过程并不短暂,55英寸“用户最爱”的位子还要坐多久?往后65英寸又要多久才能成为主流?想必都是百英寸级激光电视正式普及前,必须经历的过程。
激光电视发展最难逾越的门槛,可能并不是与100英寸液晶电视相比,动辄数十万元人们币的价格差,而是当4K激光电视真的降到1.5万元后,与65英寸、75英寸液晶电视,区区几千元人民币的价格差上。
在上百英寸的超大尺寸显示面积,还没有成为普通消费者选购电视时优先考虑的产品指标时,或许很少有人会愿意成为新形态产品的尝鲜者,更何况还要接受更高的产品售价。
把激光电视往纯高端产品的方向上发展没有意义,厂商当然也大都清楚这样的道理,所以我们能看到诸如海信在2017年,也推出了像是针对100英寸以下市场的88英寸激光电视产品,向下拓展产品线,试图寻找更多激光电视与传统电视的市场重合点。
所以,激光电视会在未来替代传统电视,成为下一个主流电视形态吗?
目前,大多数激光电视领域从业者的态度是,短时间内,激光电视的主要角色,依然是为了补充80英寸及以上超大尺寸电视领域的市场需求,在成本控制和价格下降到合理的区间后,有可能出现和传统电视共存的局面。
对此,时任环球智达总裁的付强先生认为,立足教育和会议室场景的商业市场,有可能先于客厅场景,为激光电视打开普及的突破口,并表示如果行业平均产品硬性指标,能够做到3000 ANSI流明以上亮度以及50万小时持平液晶电视使用寿命等维度,那么2-3年之后,65英寸以上大屏市场极有可能被激光电视大范围占领。
而面对激光显示技术对电视形态的改变,以及几乎同期伴随的,OLED显示技术对传统电视画质能力的升级显现出普及势头,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则表示,虽然激光显示技术和OLED显示技术对电视产品改变的着力点不同,但二者依旧足以促成了一场新技术之间的博弈。
陆刃波强调,如果激光电视发展成熟的速度足够快,OLED可能在未来就没有机会,反之亦然,用户和市场的选择将会左右行业趋势的最终走向,但在此之前,谁能先于另一方,处理好关乎产品性能的技术发展与关于产品定价成本把控二者间的关系,抢先找到产品价值与价格间的平衡点,会是影响用户和市场对新技术作出选择的关键。
3、你买到的激光电视,可能还不够优秀
出于对超大尺寸消费级显示设备和无屏化电视产品的看好,2018年刚开始,激光电视市场就呈现出了大小品牌群雄逐鹿的局面。
在这一领域中,既包括在该领域已深耕几代产品的传统电视厂商海信,也有从微投形态无屏电视起步,进而向上布局高端激光电视产品线的极米、坚果等新型和互联网品牌。
可如果谈到真正在普通用户群体中产生重要影响力的产品,那自然不得不提小米在2017年6月发布的“年轻人第一台”米家激光电视。
实际上,在小米涉足激光电视产品后,诸多业内人士对小米的第一次尝试都并没有给出太多正面的评价。
总的来看,米家激光电视综合了激光光源、超大显示尺寸等激光电视的全部噱头,和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万元以下定价的小米特色,但对光源亮度和显示亮度含混不清的参数说辞、以及不够理想的实际显示效果,在懂行的人眼中,恐怕只能算是一款“玩具级”的产品。
但是,伴随米家激光电视而来的这些争议,却很好的帮消费者提出了必要的问题:什么样的激光电视才是优秀的激光电视?而这,无疑需要从激光电视的显示原理谈起。
“单激光管+色轮”的解决方案,是目前激光电视厂商最常见和熟悉的做法,它利用单色激光管结合荧光粉色轮的高速旋转,使色轮上的荧光粉打出颜色,实现正常RGB色彩的彩色画面显示。
可这一方案的弊端在于,荧光粉色轮的高速旋转,加上激光源本身的功率较大大,高温和高转速的综合作用,容易使色轮表明的荧光粉不断脱落,最终加速激光电视的色彩衰减和亮度衰减。
使用“单激光管+色轮” 解决方案的激光电视,原理上简单来看,就像是一台彩色喷墨打印机,随着使用时限的增加,其所展现的色彩效果,势必一次不如一次。
而荧光粉色轮为了保证画面的正常色彩显示与刷新率,又无法在与激光源同处的高温环境下停下旋转的脚步,至于色轮的转速,投影设备的专业玩家大都了解,这一数值绝不会比F1赛车的发动机转速要低。
有业内人士就表示,采用“单激光管+色轮”设计的激光电视在按照普通电视观看频率正常使用约一年之后,就会发生颜色跑偏和亮度减半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有厂商更愿意把激光电视称为“激光影院”的原因,因为其显示原理就决定了其无法达到和传统电视相同的正常状态使用寿命。
有着明星产品头衔的米家激光电视,虽然号称采用了来自光峰光电的全新技术,暂且不提产品使用初期的显示效果如何,但考虑到其仍然没有脱离“单激光管+色轮”的结构基础,只能寄希望于新技术能够缓解,而绝非依照传统电视标准彻底解决,这一显示方案在亮度和色彩显示暗含的隐忧。
当然,搭载“单激光管+色轮”的激光电视不光是小米,更是现阶段国内激光电视厂商的普遍做法,由此看来,某些采用此方案却卖得比米家激光电视更贵的产品,显然有在行业发展之初,用户对产品认知不足的环境下“骗小白”之嫌,加之对一些布局激光电视较早的厂商来说,这也仅仅只能算作是第一代激光显示解决方案。
而之所以“单激光管+色轮”成为了某些激光电视厂商的第一代显示方案,自然是因为出现了更好的革新和替代技术。
这其中,“单激光管+LED混合”的设计,正在被一些头部厂商引领成为新的主流激光电视显示技术解决方案,它让单激光管配合两颗大功率LED灯泡,进而获得RGB色彩的彩色画面。
这一方案的好处在于,取消了色轮,能够有效缓解原先的色衰,尤其是亮度衰减问题,在大功率LED灯泡和激光源的综合作用下,激光电视甚至会比单纯使用激光,获得更好的亮度表现。
不过,LED灯泡有着不同于激光源的光衰竭曲线,使得采用“单激光管+LED混合”方案激光电视色衰的风险,在长期使用后仍旧存在。
“单激光管+LED混合”显示方案之后,最为理想,也是激光电视从业者正在为之努力的,是面向未来的“RGB三色激光”解决方案。
顾名思义,这一方案直接使用三种不同颜色的激光管成像,理论上可以解决之前两种方案遇到的所有问题,使激光电视的正常显示寿命与激光源寿命相同,比肩传统电视。
只是,采用“RGB三色激光”方案激光电视的最大问题在于,这一技术眼下还没有越过量产的门槛。
根据相关业内人士给出的信息,目前激光电视行业正有2-3家厂商在研发“RGB三色激光”技术,整机量产则预计不会早于2018年年底。
4、上游技术被国外垄断?降价普及仍存在可能
说到激光电视,除了价格较高以及剖析显示原理之后所显现的技术不够成熟外,从产业链角度看,上游技术被国外垄断,显然成为了制约整个激光电视产业在国内发展的又一个痛点。
并且不同于传统液晶电视面板给了行业“国产”或“进口”多种选择,想把激光电视制造出来,目前在产业链上游的诸多环节,都只有寄托于海外供应商一条路。
譬如与显示面板对传统电视的重要性相当的,控制激光电视图像显示的核心元器件DMD芯片,美国德州仪器便是全球范围内的唯一供应商。
此外,“单激光管+LED混合”显示方案中的大功率LED灯泡,主要来自于世界两大光源制造商之一的德国欧司朗,而占据激光电视超短焦投影构造关键位置的镜头部分,日本理光则拥有独家专利技术,即使厂商愿意降低产品精度使用国产镜头,相关的专利费用也最终都要上缴到理光的口袋中。
看起来,在国内越来越热的激光电视,似乎一开始就陷入了被海外列强“掐着脖子走路”的困境之中,好在,现实局面没有这么悲观。
首先,如同液晶电视,激光电视更深层次的国产化,一定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大势所趋,其中一个例子,是国内已经有光学厂商和科研机构,试图改换超短焦投影方式,研发新技术以规避理光在该领域的专利限制。
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国内激光电视发展的大环境,也令终端厂商与处在上游产业链的海外供应商之间,存在互相依存与制约的供需关系。
这一方面,尽管激光电视上游技术被国外垄断的现象客观存在,但整合这些上游技术,用系统工程技术连接上、下游的光机厂商却90%都是国内企业。
这就好比是国产大飞机,除了发动机之外,飞机制造装配环节复杂的系统工作是否由国内完成,才是决定是否称其为“国产”的关键因素。
整体上看,最熟悉光机制造的企业在中国,对激光电视最感兴趣的厂商在中国,激光电视最大的市场也在中国。
正是由于中国国内构成了激光电视产业链到产品最好的土壤,才使得诸如德州仪器等在上游有着技术垄断地位的海外供应商,不会像做手机处理器的高通那样时不时来一次供货紧张,因为中国已然成为了其推销技术的最大市场。
所以,在这样一种产业大环境下,眼前被划分为传统电视定位之上,属于高价产品的激光电视,无疑存在更多降价普及的可能。
长虹激光显示科技公司总经理陈宁就表示,激光电视高、中、低端三个档位产品普及价格应该分别在3万元、1.5万元和7500元左右,基本已经符合传统液晶电视的定价规律。
极米联合创始人兼COO肖适则认为,与传统液晶电视显示分辨率规格持平的4K激光电视,会在2018年迎来新的曾长,同时透露今年德州仪器会推出全新的4K显示解决方案,有望在年内将4k激光电视的价格降低至1.5万以内。
不过,相比年销量在4000-5000万台级别的传统液晶电视市场,根据奥维云网的数据,2017年激光电视的市场销量仅为6.7万台,而对2020年的市场预计,也只有月23万台的水平,市场规模不够大,无法构成摊薄产品生产成本的先决条件,正在成为激光电视价格下探的阻力。
因此,作为在行业中率先布局激光电视产品的传统电视厂商海信则认为,激光电视短期内的市场售价,不会整体悬崖式下降到1-2万区间,在讨论成产成本和定价前,同样应该关注如何打开市场,比如构建基于线下实体门店的产品体验渠道,为实现由市场促进产业链改变,进而降低成本的良性循环,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