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苹果涉足电视领域只是时间问题,此前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就曾暗示苹果有意推出苹果电视。
或许“早期的鸟儿有虫吃”这句话并不适合互联网电视厂商,年关已过,一些在去年凭数场“价格战”博了不少眼球的品牌仍然毫无动静,唯有暴风TV看似不经意地流出了2017的年度目标。而在这个时候,门口的“野蛮人”却似乎已经按捺不住——在近期的苹果财报分析师会议上,首席执行官库克暗示苹果有意推出苹果电视。另有富士康投资70亿美元在美新建面板工厂的消息,苹果正是此次投资背后的金主之一。
整机制造,板上钉钉?
在钉科技看来,苹果涉足电视整机领域,如果没有“不可抗力”的干扰,或许可以说是板上钉钉。
首先,苹果对智能家居领域“觊觎”已久。
钉科技了解到,迎合智能家居、智慧家庭的浪潮,2014年,苹果推出了HomeKit智能家居平台。2016年,苹果在当年的开发者大会上推出iOS10并为HomeKit平台推出了系统自带Home应用,将Home直接作为iOS的预装软件,可见苹果进军智能家居的决心。
在钉科技看来,如果智能家居市场能够进一步发展,将进一步推动苹果目前的主要产品的销售。如果支持苹果操作系统的家电数量最多,那么相较于其他设备,消费者更有可能购买iPhone和iPad,保证苹果所依赖的“主业务”的优势地位。
其次,苹果需要新的业务增长点。
2015年度,苹果股价在7年来首次出现下滑,钉科技了解到,随后的消息是,苹果受6s系列销售不振影响,致力于推进库存调整,在2016年1至3月期实施了同比3成左右的减产。但是由于销量未能如期增长,苹果向零部件供应商表达了延长减产期限的方针。而在2016年末,苹果手机出现了电池方面的相关问题,导致其品牌形象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另外,苹果的“创新乏力”被诟病已久。有数据表明苹果对iPhone的依赖愈发严重,2016年第四季度贡献了苹果公司69.4%的营收。在钉科技看来,在科技前沿领域渐少成就的苹果,越来越像一家“单调”的手机制造商。在手机方面无法“颠覆式”创新的苹果势必要寻找其它出路,特别是开发新的产品品类。
再次,苹果需要在大中华区重振信心。
今年2月1日,苹果公司发表了2017财年第一季(2016年第四季度)财报,当季营收783.5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净利润为178.9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3%。不过这只是数据中看似光鲜的部分,曾经贡献营收第二的大中华区已经降为第三,比去年同期下滑12%。
去年末开始传出苹果欲在印度建厂的消息,而在印度手机市场已被中国厂商和三星瓜分殆尽的前提下,钉科技认为,苹果在印度建厂的目的后续并不是要兑现iPhone在印度降价的承诺,而是希望通过印度低廉的劳动力及优惠政策降低手机成本,从而挽回中国市场。
另外,苹果近期的相关动作已经暗示了其进军电视整机领域的意图。
其一,近期,苹果聘请了亚马逊公司前任Fire TV部门主管担任负责Apple TV产品营销的副总裁,除了负责过亚马逊的Fire TV之外,这位前主管还曾在Netflix和Roku都担任过要职,电视盒子Apple TV可以被看做欠前奏;
其二,有苹果高管明确表示,公司将会进入电影电视剧的制作业务,表明苹果要在软硬件和内容上“三管齐下”;
其三,最有说服力的消息是,富士康郭台铭近期向媒体透露该公司正考虑与苹果开展一次针对在美组建显示屏工厂的联合投资,而这家面板厂主要生产大尺寸面板。郭台铭称,“苹果愿意与我们一起投资,因为他们也需要显示屏。”
连锁反应,危机已至?
钉科技认为,一旦苹果涉足电视整机领域,势必会引动电视行业的连锁反应。
首先是产品形态。
以苹果、谷歌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电视产品也均以电视盒子、电视棒等形态为主,作为传统电视的升级模块。钉科技认为,苹果迈出的一步,有可能由于其固有的影响力进一步加速智能电视的普及潮,更进一步,则是新一轮电视的换机潮,有望助推整个行业打破增长瓶颈。
其次是行业格局。
在钉科技看来,“巅覆性创新”瓶颈期,苹果可以暂时被认为是一家以品牌力为支撑得公司,大批的拥趸,代表其在推出新品之后,销量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加上在其在内容方面与HBO等的独家合作和欧美地区内容付费习惯的形成,其整机产品有可能实现突破,从而改变现有的行业格局。
当然,最主要的变革推动者,或许不是苹果,而是夏普。郭台铭自鸿海收购夏普以来,就试图振兴后者电视相关业务,借助为苹果提供面板和进行代工,夏普有望走出目前的“困境”,并借助苹果的影响力,在全球电视市场拿下一个更好的位置。
再次是技术走向。
钉科技认为,这一点包括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其一,按照苹果的一贯作风,在整机方面有可能会采用较为先进的技术,从全球范围来看,声量较大的显示技术主要是OLED,也不排除量子点的可能,而这两项技术,作为技术支持方的夏普也都有所涉猎,无论最终采用哪一种,苹果的搅动,都有可能会引发该项技术的新一轮“扎堆”;
其二,如果苹果采用偏保守的LCD液晶显示,或许更符合夏普当前大尺寸面板布局的重点,而这样一来,“下一代显示技术”的真正普及就有可能会进一步延后。
除上述三点之外,苹果涉足电视整机行业对中国国内相关领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大约去年这个时候,曾有分析师建议苹果“收购Netflix”。在钉科技看来,这是一个合理的建议。比如,苹果在15年秋季推出的第四代 Apple TV,支持应用和游戏,还拥有自己的 App Store,但是依旧显得单薄,原因在于Apple TV最终是被作为类似于电视的完整内容终端出现的。在中国,做互联网电视、电视盒子的一些企业都有自己的内容源。苹果也需要有自控内容源,而Netflix成为合理选择的原因就在于,或许会使Apple TV的海外推广变得更容易。
苹果电视对中国国内相关领域的影响也就有可能与Netflix相伴而生。按照此前海信的表述,Netflix的入华几乎没有悬念,Netflix的首席执行官Reed Hastings也曾表示:“入华谈判进展顺利,或很快获牌照”。如果Netflix入华,苹果又恰恰收购Netflix的话,苹果电视产品入华或许也是迟早的事情。
另外,苹果与内容商HBO有比较良好的伙伴关系,而HBO与华数和腾讯在华都有合作,这也使得苹果电视的入华变得更有可能性。
考虑到国内众多手机厂商并没有能够把iPhone“御于国门之外”,目前大多数仍靠价格战维持生计的国内互联网电视品牌也似乎很难抵御苹果的攻势,毕竟,一旦苹果有机会在看中的中国市场拓展业务,势必不想“入宝山而空手回”,国内一些因势而起,缺少硬件制造实力、软件研发能力或者内容生态布局的互联网品牌就有可能被一击而溃,一旦苹果的电视产品入华,上述品牌的唯一希望就是,消费者因为价格的“昂贵”,不去购买苹果的电视产品。不过,要明白的是,iPhone和MacBook在中国国内也并不廉价,却依然收获了大量用户。
前景不明,如何入华?
对于苹果本身而言,做电视的动机有,将电视产品打进中国的理由也有,不过,电视盒子Apple TV尚且未能入华,整机就有可能了吗?
2015年底的一天,苹果旗下智能电视盒子Apple TV在中国区的Apple Store上露出,很快就被下架,但在当时,有很多人猜测,Apple TV或许即将入华,因为,在更早些时候,苹果官网上线了Apple TV的中文版操作手册。但事实上,Apple TV的入华并不会这么容易。
Apple TV入华,主要有两大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硬件相关问题,包括硬件产品的一系列相关认证,比如3C认证,以及硬件本身的竞争力;二是内容的本土化,这其实还包括内容平台、播控平台和内容资源的合作方。钉科技认为,相对而言,对于Apple TV入华阻碍最小的可能是3C认证,主要问题则被集中在了硬件性能以及内容的本土化方面。
首先,在硬件上,苹果这次不占优势。以被称受过好评的第四代产品为例。该产品还在坚持1080p分辨率时,国内产品已经开始进入4K时代,同时价格低廉、设计时尚、配件丰富。此外,相对于互联网电视整机而言,电视盒子在国内似乎并未打开局面。
其次,苹果在国内没有内容基础。作为电视类产品,内容是基础,但在国内,苹果很难找到内容合作方,可以看到的是,小米尚且砸下10亿美元布局内容而仍在电视方面没有大的作为,不得不另苹果引以为戒,另外,Apple Music已于早前入华,但并不如意,国内用户热衷的依旧是第三方播放器。
最后,苹果难以通过官方审核。官方要做到电视屏幕上内容的可观可控,对于设备和运营有相当细致的要求,Apple TV较难满足。
不过,钉科技认为,相对于Apple TV,苹果的整机产品入华或许会出现转机。这其中可以看到苹果几家合作伙伴的影子,首先是HBO。
钉科技了解到,2015年,HBO与苹果达成合作,在Apple TV上内置HBO Now流媒体服务,其后,虽有Apple TV销售状况不佳的消息,却并未传出HBO与苹果合作解除。而HBO近年来与国内有着比较好的合作关系,例如腾讯获得了其在华转播权,华数也有相关频道,而在去年末,HBO也与中方合力推出电影内容。HBO,有可能成为苹果在中国国内斡旋的关键,除了HBO进行内容支持外,也有可能与华数就牌照进行合作。
另外,苹果与HBO都与腾讯有一定程度的合作关系。巨鼎科技了解,去年亮相的iOS10,有多项新功能都与腾讯有关,而这在二者的合作中,应该只是个开始。与多家牌照方合租推出电视产品,合作创维推出电视盒子,腾讯显然也想在“客厅经济”“家庭互联网”“智能家居”“万物互联”这些概念中分一杯羹,而在软硬件结合方面有成熟经验的苹果,或许是一个合适的伙伴,而掌握丰富内容资源的腾讯恰恰可以充当“内容库”的角色。
经过2016年的大规模价格战,国内互联网电视领域在今年或将开启一轮洗牌,无论苹果是否真的涉足电视整机领域,各厂商都需要在放眼长远的同时转变在早些时候仅为“赚把钱就走,过把瘾就死”的“急功近利”血拼作风,回归用户,做好产品,以谋求品牌更好生存,因为,没有人知道,“门口的野蛮人”究竟是谁,他又会在何时出现形成对行业的冲击,唯一能做的就是“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