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收视率造假屡禁不止,流量成影视剧好坏标准

流媒体网 暮音 2018-09-21 16:17

  导读:2018年9月15日下午,著名导演郭靖宇通过个人微博发表了其在湖北大学演讲的全文《起来,与操纵收视率的黑势力决一死战》,实名举报其正在某卫视黄金档播出的电视剧《娘道》,被逼购买收视率造假--某卫视要求其购买收视率,否则不予播出。


  对于收视率造假,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2012年中视丰德影视公司董事长王建锋业内率先实名举报某机构造假收视率,后者承诺一年交5000万便可让其旗下的“中视丰德热播剧场”进入全国收视十强;2015年,光线传媒因拒绝参与收视率造假,进而退出了电视节目市场,他还强调收视率造假的乱象已然存在多年;2016年,古装剧《美人私房菜》因收视率低迷被浙江卫视紧急撤档,该剧制作人严从华直言因为没有购买收视率,导致开播后第三天收视率排名掉到了同时段的第22名。


  电视行业究竟怎么了?


  自从2018年9月3日爱奇艺发布声明,即日起关闭视频前台播放量开始,再到著名导演郭靖宇实名举报某卫视购买收视率,再到各大明星、导演、制片人纷纷转发微博发声,这一系列的举动,都是希望借此可以让大家真的重视到这个已经在影视行业根深蒂固的问题。


  收视率:指在某个时段收看某个电视节目的目标观众人数占总目标人数的比重,以百分比表示。而播放量指的是播放次数。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影视剧好坏的判定已经掌握在播放量和收视率的手中。而事实上收视率调查原本是为广告商向电视台投放广告服务的,并非是电视节目优劣的评价标准。可现在已经完全相反了。造成现在局面的究竟是什么原因?是所谓的流量?是那些所谓的“黑作坊”?还是那些默许纵容之人?



  收视率造假为何屡禁不止?


  究其根本,大家都被流量所吸引,也就是“唯流量论”。据某知名制品人说:“所谓的购买收视率最开始都是一些制作不出高品质的制作公司引发的,收视率不高的作品,电视台自然不愿意播放也不愿意购买,所以他们就说‘不就是数据的事儿吗?我花钱买不就行了。’电视台自然不会拒绝,就这样由于默许满满的买的人越来越多,演变到现在也就成了业内不成文的规定。”


  当电视剧成为黄金时段主打节目后,播出机构便强行要求在购剧合同中,将收视率和购片价格挂钩,引导制作机构去买收视率。而这样做的后果是每部剧增加上千万的成本,反过来又向电视台要高价,恶性循环便由此而来。


  早在2017年初,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发布《关于坚决抵制收视率作假的自律承诺书》,曾提到,凡协会会员单位参与收视率作假,一经查实立即列入企业信用黑名单并通报全行业。情节严重者则依据协会章程给予开除会籍处分,并报告政府主管部门,取消其电视剧制作和发行资格。


  就算已经白纸黑字标出、有公众人物实名举报,却依旧有人、企业、电视台铤而走险。为什么?首先是近年来演员的天价片酬、“大IP”剧集泛滥、“一剧两星”的限制,电视台的购片成本也逐年高涨;其次便是电视台想方设法回收买剧成本。主观客观因素加诸在一起,结果也就不言而喻。


  电视台的施压,制造了公司的迎合,造成收视率数据市场“一家独大”的局面。可目前国内影视行业就是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只要收视率为主的评价体系不变,影视行业依然会以结果作为导向,收视造假的问题就会像“野火烧不尽”般难以根除。


  一个行业弄虚作假的人多了,那慢慢的真心待之的人就会少了。人心要是远了便再也拉不回来了,那些所谓的“高”收视率,对用心拍剧的人不公平,而承担造假后果的最终是整个产业。


下一篇
9月17日,以“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为主题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西岸隆重开幕。大会以“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市场化”为特点,邀请了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科学…

相关标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