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彩电市场这几年规模一直在下跌,却一直有手机企业在跨界抢食。不过,在彩电市场一路低迷,厂商还得过几年苦日子之际,整个行业洗牌已经接近尾声,两极分化下的领头雁格局清晰化、稳定化。
原本还想着在干趴掉"韩国和中国台湾企业的液晶面板业务"后,一鼓作气在今年推动液晶面板价格复苏式反弹至少大半年的TCL科技,日前也悄然改口了。TCL科技董事长李东生称,"现在电视面板价格怎么走,有不确定性"。
一切都是因为这场突发的疫情,如今已经演变成为一场全球市场的冲击波,来自末端的零售出货受阻直接影响上游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进程。液晶面板企业期待多日的价格反弹式复苏受阻,这只是当前彩电产业受困的一个缩影。
其实随着欧洲杯、奥运会,这些原本被认为是拉动今年彩电市场在大屏高端消费崛起的利好因素纷纷消失,由此这也引发整个彩电产业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市场规模收缩、需要下滑、企业出货不畅、行业发展信心低迷,这已经是铁一般的事实。
尽管今年以来,荣耀、华为相继发布智慧屏升级迭代新品,同时在红米、一加等手机企业后OPPO、传音也加入智能电视的阵营。但是,这些新军的加入,仍然没有撬动整个彩电市场规模冲破"天花板"、开辟增长新赛道,还处在存量市场通道中的低价格红海的厮杀,存量求生机。
与此同时,海信、索尼等行业巨头,则开始将重心全面转向高端大屏市场的培育和引爆,这同样是一条充满艰辛和挑战的道路。包括康佳、TCL、长虹、创维等一批曾经的行业巨头们,如今正面临着各路新旧对手频频冲击和挑战之下的分化:要么用非常之道崛起,要么被动挨打沦陷下去。
用“八面埋伏”来形容当前的彩电市场,并不夸张,接下来几年彩电产业的所有从业者,肯定还得"过苦日子"。当然,这不是说市场完蛋了、企业没戏了,而是整个彩电产业已经走到一轮不得不变的拐点上,传统的模式、玩法已经无法驱动当前的市场、满足多变的用户需求,甚至保证企业的规模化滚动发展。必须要换赛道、换手段、换方法了。
在家电圈看来,彩电市场当前最大困顿,还在于末端消费群体的需求乏力,以及消费的多样化裂变。由此这带来的则是一线市场上价格竞争低端化、企业从盈利走向亏损,卖产品不赚钱完全靠其它业务来填补。
这直接诱发的后果则是,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绝大多数企业们经营能力断层,在涉及产品最核心的画质、音质、设计、智能等方面,多以模仿、抄袭、跟进为主。无论是上游的面板企业,还是中游的整机企业,或是下游的零售商,关注的不是产品、技术,和用户需求,而是多便宜的低价才能出货。
与其它家电相比,彩电业当前存在的共性问题:一、全产业链缺乏系统性的创新能力,虽然"缺芯少屏"的历史被终结,但在核心零部件上还缺乏独立自主的技术、性能和产品的定义能力,导致产品同质化问题一直未能有效破解;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各自为战,目前国内主流彩电企业都没有自己的面板工厂,TCL集团的折分则将TCL电视与华星光电变成了两个体系,各个彩电企业的创新过度依赖外部的面板产业、芯片半导体等。
从去年开始,京东方、华星光电等本土液晶面板企业,在显示半导体产业上干掉韩国的三星、LG,以及中国台湾的诸多企业。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企业在液晶面板上持续降价,导致同行无钱可赚,所以选择主动退出;二是日韩企业已经在技术门槛更高、利润更多的新型显示产业找到了突破口。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在上游面板产业上的规模化一家独大,并没有带动中国彩电企业在市场差异化竞争力的打造。
同样在彩电整机市场上,大量企业由于缺乏盈利能力,导致在影响电视最核心的画质、音质等性能上,以及工业设计上,迟迟没有取得突破进展。即便是海信开创的激光电视时代,还遭遇来自同行的持续抹黑和恶战;在大屏8K电视上,显然不是简单的卖一张8K屏,必须要有足够强大的画质芯片、算法等调校能力,才能更好地释放8K画质的魅力。这些能力的突破,显然需要的不只是概念炒作,而是实打实的经验和付出。
下游产业上,目前无论是京东、天猫,还是苏宁易购、国美、五星等,虽然手握用户大数据,但基本上没有反向推动上游的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更多还是要求企业再降100元、再降200元的粗放式降价促销。没有发挥其作为与用户距离最近、交互最多平台的商业价值,而是继续在靠"超低价、高折扣"抢夺用户。
就是在这一局面下,彩电产业的市场洗牌已步入尾声,曾经行业的"本土六朵金花"、"三大外资品牌"格局已经彻底被打破,新的领军品牌格局已经全面清晰化。对于经销商来说,是时候清理自己的品牌,寻找安全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