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广播电视系统”是采用5G国际标准的广播电视传输技术,由广播电视大塔发射,适用于传统广播电视和手机终端接收的新一代广播电视系统。其可以为用户提供固定/移动电视、应急广播和数据传输在内的多种视听公共服务,满足新形势下的行业发展和业务需求,是实现广播电视“人人通、终端通、移动通”重要的技术途径。
来看看两种5G广播的一些区别:
1)基于3GPP Release 16的5G广播
其不依赖于移动通信网络便能实现,基于3GPP Release 16的5G广播,主要是采用5G技术作为承载信道,主要是利用广播电视发射塔(大塔)实现的独立组网广播电视网络,技术上采用了更小的子载波间隔(SCS),能实现组成大塔的单频网。能实现完全的单向下行,不需要运营商SIM卡或网络也能接受广播信号,不需要核心网,由于大塔的功率信号本身特别远,能覆盖100公里的范围(实际部署中半径也能达数十公里)。
2)基于3GPP Release 17的5G NR组播/广播
目前主要是中国广电方面在主导推进。可视为是一种对移动通信系统的优化,主要是对移动通信功能的升级,可支持组播、广播。不支持广播单频组网、不支持广播频道带宽,需要接入到运营商的核心网(仅本地运营商手机接收信号),较为适合临时、局部的业务(包括车联网、物联网、IPTV等),但在广播电视业务方面适应性略差(因为广播电视业务发射需要极强的稳定性)。移动通信基站信号范围约能达到1—2公里。
由于广播电视网络与移动通信网络核心业务不同、占用资源不同、运营主体可以不同,因此可以实现各自独立建设和演进,如通过5G广播APP可以实现既接收下行广播电视数据,又能通过双向通道(移动网络)接受移动互联网服务。广播的通道可以与通信通道实现协作补充,如在5G广播电视网络发展阶段针对信号覆盖不足的区域,可以临时利用通信网络为广播网络进行“补包”。同时,也可以利用5G广播电视网络为通信网络传输热点内容和共性内容,以提高媒体传播效率,如一些单向的内容数据可以通过广播组播分发、双向的热点数据走组播通道,实现两种模式合作下的流量压力及成本等。(实际上,中国广电的5G基站挂广播电视大塔的方式,仅能实现将单个小站增强发射,无法实现单频组网,若临近小塔的大功率发射势必会产生干扰,更为适合临时性、局部等业务特征。)
在业务方面,可以将广播电视的线性服务平移到手机端,手机通信信道依然能同时进行点播、交互等双向服务功能,可以将热点内容、网络直播等融合化传输功能合并到广播通道进行分发。此外,还支持应急广播服务,在手机息屏、不启用APP等情况下发送应急广播信息。通过5G广播系统发送应急广播,可实现强制唤醒手机在内的各类移动终端的灾前预警,能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断我通”的灾中救援。
早在2018年3月广科院就加入了3GPP,成功推动了5G广播电视标准立项,2020年6月标准制定完成,并报给国际电信联盟(ITU-R)发布。广科院已提交了相关技术提案27篇,为标准制定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并持续参与标准的长期演进工作。2018年,经广电总局领导批示,科技司牵头成立了“无线交互广播电视工作组”制定标准体系,已组织开展了“5G广播电视”的核心网、发射机、广播业务数据封装等多项技术规范的制定产品研制。
全球范围内,包括欧洲的德国、意大利、英国、西班牙、法国、奥地利,美洲的哥伦比亚、巴西,亚洲的中国(广科院等为主)、印度、韩国等均进行了或在进行5G广播的传输试验工作。
今年3月的巴塞罗那MMC展览期间,广科院、罗德与施瓦茨、高通等进行展示了5G广播业务演示,联合开发了融合业务APP,不仅可以收看电视节目,也支持应急广播;同月的四川省成都市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期间,广科院也在会场进行了5G广播系统的部署演示。
最后,对5G广播电视系统的优势可总结如下:
1)使无线广播电视信号直达手机,实现“人人通、终端通、移动通”
5G广播电视使无线广播电视信号直接进入手机等移动终端,能适应当今受众的视听需求,充分发挥“一键触发,全体到达”的广播优势,使得移动终端成为广电媒体舆论宣传引导的重要阵地。
2)满足人民群众随时随地、低成本、安全获取视听内容的需求
使得用户通过手机收视无线广播电视节目,以解决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接收视听内容按流量计费的资费痛点,为老百姓提供“看得起、用得好”的移动视听服务,并能激活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特性及公益属性。
3)充分发挥广电5G资源优势,作为提供差异化服务手段
“5G广播电视”将利用新技术对现有发射资源进行升级换代,利旧使用台站基础设施和共性设备,盘活全国现有七千座广播电视发射塔优势资源,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给广电发射台站注入新的活力。